咨询热线:0755-23900355   

     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活动 > 第三期人本工作坊精彩回顾
 

第三期人本工作坊精彩回顾


429-51日,由Mark.Yang 博士带领为期三天的、以自由和责任为主题的人本工作坊开始了,这是一系列存在主义工作坊的第三部分,是一场关于自我与生命的对话。



杨博士如是说:

“这个课堂不是我主导的,而是由我们共同创造的。所以,只要你对生命抱有好奇与激情,不管你是否有心理学基础,我们都欢迎你,让我们一起创造一场关于生命探索的对话!”


 “我不想知道,你的年龄有多大

我想知道,你是否会为了爱,为了梦想,

为了生命中的惊险刺激,

像个傻瓜一样奋不顾身。”

“如果一个人想要成为一个舞蹈明星的话,那么她/他必需心怀混沌。”——弗里德里希.尼采《查理斯图拉如是说》

 

三天工作坊结束了,MarkYang 博士由踏上了他继续宣传人本的旅程。

但是,他荡涤了许多生命的灵魂,在三天的心灵共享与对话中,那翻涌起的浪花在阳光下闪烁不止……

 刘吉华:参加了三天的存在人本主义工作坊,在自由的主题下,让我感悟良多。自由与限制是一对矛盾的问题,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但太多的自由太多的选择,会产生选择性困难,带来焦虑。

自由也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自由,这个世界需要秩序和规则,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可能被限制,限制无处不在,但是我们从限制中可以去觉察,去向内观察自己真正的需求,当我们的自由受到限制的时候,在这种限制中也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力。通过限制与自由这个主题,感受和体会到了许多对我自己的人生有很大启发和帮助,对未来有指引作用。

更深体会是:自由与自律。你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我们只有对自己自律性约束,做更好的自己,那么我们就能够获得更多的自由,去体验存在感和价值感,去自我实现。



熊惠娥:有选择的自由固然美好,殊不知,太多的选择带来对幸福感的内耗,不受欢迎的限制却能激发你的创造!存在的哲学真的蛮奇妙!!


 刘朝旸:我曾经认为心理咨询师只需要在咨询室里准备好自己,然后对来访者倾听,无条件积极关注和共情就好了。而在咨询室外,咨询师是没有义务和责任无条件去帮助别人,毕竟这是要消耗我的时间和精力。可是这种区别化对待恰恰证明了我的不人本,我没有持有对人的一种基本的信任、尊重和关怀的态度。况且,这能分得那么清楚吗,我怀疑。

可是那晚看到Mark只是提了一个提议,我们附和。然后没有催促,没有着急,有的只是默默的在等待我们做出选择。Less is more。我想这个体验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这种只是播种,浇水,施肥,然后静待花开的感觉真的很美好,也让我觉得很放松,很舒服。所以没有被强迫的感觉,愿意主动去做出选择,并为此负责。


曾双玲:生命是一个永恒的悖论,我们恒处于矛盾之中,对抗的力无处不在。当决定了为谁负责,为哪一部分负责,对立处也就是统一处,心因此而得自由。孤独即是融合,有与无互存,美离不开丑,焦虑与自由为伍,生和死相伴。


李江抒:第二次参加Mark老师的工作坊了,这一次给我启发最大的是关于“内心的艺术家”这部分,三天的工作坊收获满满,体验满满,期待11月和老师,和伙伴们再相聚!


孙宇明

内在探索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重新回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经历

将故事说出来

重新赋予它们意义

可能是创伤,亦可能是财富

表达的同时

我们再一次理解自己

 

经由体验生命中每一刻的独一无二

我们感受外在正在发生的事情

同时也感受内在世界丰富的涌动

我们以物质的方式存在

亦同时活在意识能量的震动当中

 

我们该如何存在?

这是我们火热内心的摇滚

亦是生命最深处的叩问

 

大胆地唱出来吧,你可知道这世上不只有百灵鸟才会歌唱

大胆地舞动起来吧,你可知道这世上熊猫也会跳舞

大胆地说出来吧,你可知道这些故事就是你生命的珍珠

大胆地活出来吧,你可知道你就是你生命的艺术家

 

突破自我的限制,我们会获得更大的自由

让我们内在的原力觉醒,焕发出生命的创造力

活出自己,活出色彩,活出美丽!



Fly:

我走在自己的路上

听到有人说自由

我自然的

张开了我的翅膀

可是我发现

翅膀有些沉重

 

Mark 老师说

给我一块钱

为你的自由选择买单

我给了一元

想了又想

再给一元

我强烈的认为

更多的自由后面是快乐

结果

我输了

我想到了选择焦虑症

想到了自己无数次的纠结

原来自由永远是有代价的

正如没有红绿灯的限制

汽车无法自由奔驰

 

自由的背后是限制

限制的极限是死亡

谈到这个话题时

房间里面有些沉重

有时候

我们就是这样的疯子

谈着同龄人早已摒弃的话题

可是我知道

在灵魂的暗夜期

谁都逃不掉

 

正如肖申克的救赎

现实中的监禁

其实是头脑和习惯的监禁

有的人最终成为围墙的一部分

无法适应自由的生活

而男主角安迪爬过肮脏的下水道

奔向了自由的人生

弗里曼扮演的瑞德

也突破他自己的舒适区

大踏步前进

以灵魂的名义

奔向限制后的

自由

黄斐媛:五一三天存在主义工作坊,主题:自由与责任。第一天我们就探索了自由与焦虑,你是怎样看待焦虑的呢?你和你的焦虑是什么样的关系?你怎么理解自由与焦虑?焦虑的意义是什么?你知道自由是焦虑之母吗?当然罗洛·梅也认同当焦虑值高到已经让人失去思考的能力的时候,使用药物将焦虑降低是有必要的。但是我们真的需要一有焦虑就想办法去除它、吃药来隔绝它吗?你能理解焦虑是自由的头晕目眩吗?其实,焦虑代表着我们还有选择的自由,而正是这种可以选择、可以自由让我们产生了焦虑,因为不确定性的恐惧、因为选择了以后需要承担责任的痛苦。你能想到焦虑是创造力的刺激物吗?也许我的表述并不完全准确,你需要有自己的体验和领悟。


阳凡:分离创伤和死亡焦虑一直都在,但无论你选择向内看亦或是向外看,那都不会让你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安宁,也不是属于生活的真实意义。接受生命的潮涨潮落,接受生命的出生与死亡!唯有对生命的爱才能克服对于死亡的焦虑和迷恋,与它并肩而行,这是唯一的道路,否则你固然可以把它驯服,却永远不能把它治愈。那时自由才刚刚开始!


张萃波:在这里遇见你们、遇见自己

——存在漫谈

 

 

Mark说:“这个课堂不是我主导的,而是由我们共同创造的。所以,只要你对生命抱有好奇与激情,不管你是否有心理学基础,我们都欢迎你,让我们一起创造一场关于生命探索的对话。”可是,相比大咖授课的模式,体验式工作坊的参与者显得稀少。让我感受到环境巨大的牵引力,像一个巨大的漩涡,把人们牢牢的卷入一起旋转,想从漩涡里抽离出来,静静的寻一处自己的安身之所是多么的不易。然而庆幸的,仍然有一些小伙伴一路陪伴,坚持了下来。

 

授与受,是主动给予与被动吸收,更多的是看到自己的“无”,去吸纳外界的“有”;而共同创造,则是制造一个场域,在互相影响之下,激发我们寻向各自内在“已有”但未曾让我们看见的部分,让它们绽放出生命的光彩。具备了一些心理学基础知识以后,我想对我来说,更多的是需要打开自己心灵的窗户,让光进去,照亮更多被我忽视、遗忘的角落。当我越来越具备了解自己的能力,我才能越来越懂得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也才能越来越懂得每一个“别人”的独特之处。我不会再执着于做一个“改造者”,力图把每一个“病人”改造成理论式的“正常人”;而会尝试去做一个“聆听者”,一个“观众”,去聆听每一个人的故事,观赏他的人生大剧。

 

我接受很多时候,当我看到一些行为、一些人的状态和思想,我的第一反应仍是:“TA这样是不正确的,是危险的”,接受我那被经年累月体制化、格式化的部分,但短暂的停顿以后,我会接受TATA,会明白TA呈现的仅仅只是TA浩瀚的人生汪洋里的一部分、一个小小的片段。我体认到人海,就像一片茂密的原始丛林,各式各样的生命,以各自的形态相互依存,而每一个生命,都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存在方式。于是我珍视自己的“与别不同”,而不是为它们的存在而感到困惑或羞耻、自我质疑。

 

感谢Mark和小伙伴们共同创造的这个场,让我体验到,在外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之外,每个人还有一个丰盛的内在世界,人们在外在的世界里演戏,终其一生为自己打造光辉的形象,然而那终究不过是戏,而真正牵动我们,影响着我们生命质量的,是我们每个人内在的世界。就像夏日午后的暴雨密集而下,敲打在我们皮肤上的,才是真正属于我们的雨。

 

记得第一次遇见Mark,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诚恳和平等,他不像是一个老师,而像是生命中的一个访客,带来他的故事和他心中世界的样子,他看世界的视角。他不会教导我们相信他相信的,而只是如实表达着他的相信。在一起观看的《国王的演讲》那部电影中,国王就像一棵幼苗,咨询师只是持续照拂的阳光,真正能促使幼苗生长的是土壤——生活——是那无法预知无法排练无法掌控的生活际遇。阳光从不催促幼苗生长,它只是安静的洒落,土壤以下,充斥着不可知的暗物质,然而不论处境多么艰难,有光的地方,生命就能顽强生长。只有体验过的东西,才能真正属于我们。因为“被允许”,在这个场里,我们过往的生活经验经过这个大熔炉的淬炼,凝结成新的思想结晶。

 

再遇Mark,他对于生命的尊重已经深深感染了我们,有伙伴给他送了一个绰号——大白,并赠送了一本关于大白的书给他作为留念,每个小伙伴都有写下诚挚的赠言。第二期的主题是“死亡、丧失”,正是因为生命是有限的,人们才有了紧迫感,想要把自己的人生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在一个环节中,Mark让我们设想,我们的好朋友在参加我们婚礼的路上遭遇意外离世,我们会如何处理。(这源于一个真实事件)当我想象着结婚时的场景,想象着我最重要的朋友将与我天人相隔,我悲伤到不能自己,完全没有办法进入分享环节。在那一刻,我才突然意识到,这个朋友对我来说原来如此重要,而现实是,我们在生活中几乎已经失散,多年几乎没有联系。我开始整理,那些住在我心里的人们,我的亲人、我各个时期的朋友们,分别给他们一个恰如其分的位置。我感觉,虽然不一定要联系、要表达,但是我已经跟他们重新链接起来,而我,又遇见了自己的一部分。

 

第三次的主题,是“自由和责任”。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接触到大量的婚恋个案,而“自由和责任”,恰恰是婚恋中的重要主题。我看到很多人,在“未得”时沉浸于“拥有”的好,却在“拥有”时沉浸于“已得”的束缚,变得焦灼痛苦急于挣脱。实际上,自由和限制如影随形,当我们拥有任何事物,我们就失去了“失去它”的自由。没有体验,我们就会犯“选择性失忆症”,心灵永远向往“别处别样”的生活,未得时倍受渴望之苦,拥有时又倍受限制之苦,在无止境的挣扎和矛盾冲突中耗费一生去追求“更完好”,忘却了我们的整个人生正是由无数个“当下”组成,而每个当下质量的叠加就成为了我们人生的质量。

 

短暂的三期工作坊,9天时间,我感到我具备了更加深入一个存在的能力,深入的了知自己,深入的了知Mark,深入的了知我的小伙伴们。能够阅读一个人,能够读懂一个人为什么成为他,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在平凡的生活当中,我感受到更多的时刻,我的心和我的头脑是一致的;我更多的感受到,我的律动与这个永远在变化中但又宁静的世界是一致的;我更多的感受到,我与万千他人是一致的,我们不过以各种方式在这世间寻一个“被允许是我自己的样子”,只是最终,这个允许原来是要我们来给予自己。

 

我不想给Mark太多称颂,因为他之所以成为现在的他,是他无法成为别样的他,他的“信”以及他的“限制”共同成就了他。并且,称颂自己认同的某人,不过是借此来称颂自己而已。Mark、学友、你、我、他,都只是一种存在的方式,我们信着各自的信,认同着各自的认同,然后把自己造就成自己认同的样子,把自己的人生过成自己“信”的样子,如此而已。

只是,当我们的“我”被教条奴役得太久,给我们一个成为自己的机会,也许反而是一件陌生的没什么吸引力的事情,我想,这大概就是我们自得其乐,而工作坊相对于其他授课式的课程少有人问津的原因之一吧。


今年11月份我们再见!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关注我们    |    合作单位链接


 咨询电话:0755-23900355   中心地址:深圳市福田区安侨苑B栋2010室
 Copyright © 2016-2017 深圳秄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粤ICP备12060641号)   技术支持:微远网络